针对铸造行业粉尘职业病防护,需结合工程技术、管理措施和个人防护多维度实施,以下是具体措施及依据:
一、粉尘来源与危害
铸造粉尘主要来源于打磨、熔炼、清砂、喷砂等工序,粉尘成分包括金属氧化物、石英砂等。长期吸入可导致铸工尘肺、呼吸道炎症、皮肤损伤等职业病,严重时引发肺纤维化或肿瘤。
二、工程技术防护措施
密闭尘源与通风除尘
对打磨、清砂设备进行密闭处理,配合局部排风系统,降低粉尘逸散。
采用湿式作业(如水力清砂、喷雾降尘),减少粉尘扩散。
工艺优化与设备升级
用树脂砂替代传统型砂,减少硅尘产生。
推广自动化设备(如机械清砂),降低人工接触粉尘风险。
除尘设施维护
定期检查除尘器、通风管道的运行状态,确保粉尘浓度符合国家标准(如矽尘≤0.7mg/m³)。
三、个人防护措施
防护装备选择
防尘口罩/呼吸器:选择KN95及以上级别,作业时全程佩戴78。
防护服与护目镜:阻隔粉尘接触皮肤和眼睛,避免金属粉尘损伤角膜。
作业规范
禁止在作业区进食、吸烟,减少粉尘经消化道摄入。
作业后及时清洁身体,避免粉尘残留。
四、管理与健康监测
职业卫生管理
建立粉尘浓度监测制度,每月至少检测1次,超标时立即停产整改。
设置职业病危害警示标识,定期开展防尘培训。
健康监护
对接触粉尘员工每年进行肺功能、胸片等专项体检,早期发现尘肺病27。
建立健康档案,调离有禁忌症或疑似职业病员工。
五、法规与标准
依据《职业病防治法》和《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》,企业需落实“革、水、密、风、护、管、教、查”八字方针7。
推广使用低毒材料,逐步淘汰高危工艺。
总结
铸造粉尘防护需以源头控制为核心,结合工程改造、个体防护和健康管理,同时强化法规执行与员工教育,才能有效降低职业病风险。具体实施可参考《铸造企业职业病防护指南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