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人清扫系统实现小时级无人化作业,主要依靠智能感知系统、自动驾驶技术、高效作业模式、持久续航能力及云端协同管理五大核心技术的综合应用。以下是具体实现机制:
一、智能感知系统:环境实时识别与避障
多传感器融合方案
通过激光雷达、摄像头、超声波雷达、毫米波雷达等设备融合感知环境,如杭州萧山的清扫车配备 10个摄像头+5个激光雷达+2个毫米波雷达10,实现360°环境监测。
动态障碍物识别:咸宁的V3无人车可识别行人、车辆、信号灯,并在8米外预警2;苏州盛泽的清扫车能在人车混行路段精准避障。
高精度定位与导航
采用差分GPS、惯性导航、轮速计等组合定位,如北京环卫集团的“京环小鲸灵”在无GPS信号时仍能自动驾驶9,确保贴边清扫精度达厘米级。
二、自动驾驶技术:全流程无人化控制
L4级自动驾驶能力
西海岸新区的SD15无人车支持复杂环境下的自主路径规划、绕障脱困6;咸宁V3车型具备信号灯识别、紧急制动功能。
多场景作业模式
预设覆盖式、循环式、贴边清扫等模式,适应不同道路(如步行道、辅道、园区窄路)。
例如成都高新体育中心的清扫车按规划路线自动往返4,北京副中心的车辆可24小时响应任务。
三、高效作业与续航:保障连续作业能力
清扫效率与容量优化
咸宁V3每小时清扫面积达12,000㎡2,嘉兴无人车1小时完成1公里绿道清扫。
大容量设计:杭州萧山车型垃圾箱达1800L10,赛特智能清扫车续航8小时。
能源与维护自动化
纯电动驱动支持8小时连续作业(如咸宁V32),部分车型支持自动充电、加水、倾倒垃圾。
四、云端协同管理:远程监控与调度
云控平台统一指挥
咸宁通过云端管理多台车辆2;安阳的无人车实时上传数据,管理人员远程监控作业状态。
异常响应机制
故障自动报警(如嘉兴车型1),后台人员通过App介入控制8,或切换“有人/无人”双模式8。
五、人机协作闭环:补充人工短板
角色转换:环卫工人转向设备监控、死角清理(如西海岸新区6),穆湖溪绿道保洁员减少2/。
极端环境替代:在高温、严寒、深夜等时段由无人车主力作业,降低人工风险。
技术挑战与局限
环境适应性:暴雨天气传感器易受干扰(广州荔湾11),需人工接管。
场景限制:目前主要在封闭/半封闭区域(如公园、辅道)应用,开放道路需政策支持。
无人清扫系统通过 “感知-决策-执行-管理”全链路自动化,结合人机分工,实现小时级高效无人作业。未来随着5G与AI迭代,作业场景将进一步扩展1018。